查看原文
其他

国内首次!复旦团队为上千无名烈士“寻亲”:有的已复原面容,更多待亲属DNA确认身份

黄海华 上观新闻
2024-09-06

清明时节,思念绵长。对于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副教授而言,这个清明和以往有些不同,数日前他刚从山西吕梁为40余位烈士扫墓归来。



太行巍巍,吕梁苍苍。一曲《在太行山上》唱出奋勇杀敌的“气焰千万丈”,这里曾经“养兵十万牺牲一万”。如今,在文少卿团队努力下,通过颅面复原技术,40余位烈士的相貌得以被世人知晓,国内尚属首次。


其中,编号为“M19”的崔海治烈士,因为其家属前来寻亲,通过DNA对比,找回了自己的姓名。


被点亮的是崔海治烈士的复原照


然而,让文少卿牵挂不已的是,崔海治只是重获自己姓名的少数烈士之一。除了吕梁的这些无名烈士,近些年他的团队还从滇西保卫战、长沙会战、平遥遭遇战、高台战役、淮海战役等烈士遗骸中,累计收集1120位无名烈士的DNA样本,但至今只有77位烈属前来寻亲,匹配成功的更是寥寥无几。


让更多的“崔海治”回家,让更多无名英雄找回自己的姓名,这是文少卿最大的心愿。


47位烈士相貌以数字化形式呈现


崔海治的回家之旅,正缘于一次寻亲。


2019年10月,带着已故奶奶的嘱托,祖籍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崔家湾村的崔玉岐,来到吕梁市方山县峪口镇南村寻找其三叔崔海治的墓地。当时,他手里仅有的线索,是晋绥野战军独立第二旅新兵营负责人所写信件和晋绥边区发放的烈士证明。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踪迹难寻。


为让烈士魂归故里,吕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经多方查找,发现南村一块平地上埋葬着国际和平医院第七分院(1945年-1947年)多名因抢救无效牺牲的烈士,崔海治极有可能就在其中。


2023年3月,文少卿团队受邀对南村烈士墓地进行了田野发掘,共出土烈士遗骸49具。通过颅面复原技术,其中47位烈士的相貌以数字化形式被生动呈现。经过DNA比对,编号为“M19”的无名烈士被确认为崔海治。


以数字化形式呈现的崔海治烈士


看着眼前被复原的三叔照片,崔玉岐激动地拿出了大伯的照片,他们不仅有着相像的五官,就连眉宇间的神情也颇为相似。


崔海治烈士的大哥


牺牲70余年后,崔海治终于得以回家。


甚至连“小米加步枪”也无法保障


“文老师说,你们十八岁的时候都在做什么?我沉默了,因为面前是一具十八岁不到的战士遗骸。最后一天,老乡过来给烈士们送行,让我感受到了传承的力量。他们祭奠战士,拿来红布给每一个箱子都包住,他们谈到当地的抗日故事会潸然泪下。老乡说当时战士们在医院里痛到喊叫,无数村民听到了也在医院外哭……”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博士生孙辰爽在南村烈士墓地“发掘日记”里写道。


这样的触动,源于真实。


这些烈士的平均预期寿命仅为20.5岁。一些烈士身中数弹,有的在骶骨和髋骨一共有4个弹孔;有的在右侧肩胛骨有2个弹孔,弹孔周围分布着大量碎骨,并造成肩胛骨骨裂;还有的子弹并未取出,很可能在中弹后短时间内就牺牲了。


箭头所指的是弹孔


战争中,爆炸的碎片会飞溅。在部分烈士体内发现一些铁渣嵌在骨骼内,可能由于战争的紧迫性或医疗资源的有限性,这些铁渣一直未被取出。


在南村烈士墓地发现的5例截肢个体,大部分截面光滑,未发现明显愈合痕迹,这表明他们忍受截肢之痛后不久就牺牲了。


对烈士遗骸的碳氮同位素分析,还原了烈士们的个体生活史。小米和豆类是南村烈士的主食,其中豆类占比最高,平均值大于50%。这表明大多数时候,战士们无法获得足够的小米、玉米,只能转而食用容易产生肠胃病的豆类充饥。“‘小米加步枪’是对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生动描述,而南村烈士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甚至连‘小米加步枪’也无法达到。”文少卿感慨地对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说。


当时,战士们的食物严重缺乏,肉类的获取异常艰难,这与二战时期其他国家军队的补给标准形成了鲜明对比。


所有烈士肋骨样本的碳氮同位素比值基本相同,这说明他们生前摄入的食物种类没有区别,“这是官兵平等的一个体现,也是人民军队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密码。”


已收集1120个烈士DNA样本


文少卿的微信好友中,不少是前来寻亲的烈士家属。为让更多烈士“回家”,文少卿在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不停歇地走了近9年


缘起2015年5月30日,西北大学人骨考古学者陈靓发了一条朋友圈——首批中国远征军(缅甸密支那战役)将士的DNA鉴定失败,委托方想要送到英美权威机构测试。文少卿课题组闻讯后积极协商,获得27具中国远征军遗骸。但挑战接踵而至,受东南亚酸性土壤影响,大部分烈士骨骼完全酥化;由于武器弹药长期和烈士遗骸葬在一起,导致样本呈绿色,实验难度极大……课题组根据每个样本的实际情况,调整、优化DNA提取流程,最终成功鉴定了其父系遗传类型,推测了其可能的地理来源,为几十年来一直在寻亲的家庭带来希望。


长达73年的漫长岁月中,一位八路军烈士长眠在山西平遥丰盛村的后山,村里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他的遗腹女也一直在苦苦找寻父亲的遗骨。直到2018年,文少卿课题组最终确定了他们的父女关系,亲权概率为99.9999998%。得知鉴定结果,古稀之年的邹开胜女儿潸然泪下。


2020年课题组开始筹建国家英烈DNA数据库,截至2023年已收集1120个烈士DNA样本。


为无名烈士找回名字,意义非凡


其实,为烈士寻亲只是文少卿工作的一部分。


就在不久前,他与合作者对一代雄主北周武帝的死因作了分析,并对其面貌进行了复原。聚焦仰韶、龙山、先秦人群的谱系溯源,回答中国考古学中文明起源这一核心问题,是他的重点研究内容。


左为北周武帝面貌复原图,右为阎立本在《历代帝王图》中对北周武帝的描绘


“这是分子考古研究的不同场景。”在他看来,为无名烈士找回名字,同样意义非凡。


去年9月28日,南村烈士墓地分子考古研究成果展在复旦大学启幕。许多观众在留言册上写下感悟:分子考古实验室能够利用DNA比对、颅面复原等技术帮烈士“回家”很有意义;在这里看到了考古的现实意义——并非单纯的文物遗存,而是从它们看到“人”的生活,无论逝者的沉重过往,抑或生者回望这一切的感动与希望,春天终会到来……


观众留言。黄海华 摄


文少卿把这本留言册视为“宝贝”,因为他从中找到了知音。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壮大国家英烈DNA数据库和寻亲家属数据库。”文少卿建议,可以统筹全国高校力量一起合作。


他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透露,除了烈士,后续还在考虑做海外劳工、南京大屠杀中的平民身份鉴定等。


“烈士们的英勇无畏深深镌刻在我们心中”……那天在吕梁为烈士扫墓,文少卿特意带去了这本留言册,静静地念给烈士们听。课题组成员还为一位牺牲时年仅14到15岁的烈士,送上了一个音乐盒,心疼他听了太多枪炮声,并告诉他很多人会一直记得他们。


相关链接:


正在寻亲的烈士家属,可上传自己的DNA数据至国家英烈DNA数据库,系统会自动与英烈进行比对。亦可扫描下方二维码与课题组联系,通过口腔拭子采集DNA。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黄海华微信编辑:安通校对:SYL

◢ 猜你喜欢↓↓

太夸张!上海又现通宵排长队,“限量就100个”,年轻人抢不过阿姨爷叔…多地紧急喊停

国务院任命:长期在外交部任职的她,任新职

痛心!台湾女子逃生后折返救猫受困,已不幸去世……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分享点赞在看,一气呵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观新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